42

合肥积极为“三农”融资“牵线搭桥” 搭建“四大平台”创新“六大模式”

2015/6/5

2015年6月5日消息,合肥市近日成功举办农业产业化政策培训暨银企对接会,吸引了近300家企业、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培训和对接,效果良好,而这只是合肥市加强“三农”融资对接的一个缩影。为了加强融资对接,合肥市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功能,重点搭建服务“四大平台”,分别为:创建农金对接平台、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、建立融资担保平台、开通项目推荐和奖补申报平台。在创建农金对接平台方面,合肥市先后与民生银行、邮储银行、农业银行、科农行等十余家银行进行对接,扩大企业融资渠道,并与国元农业保险合作,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保险提标,将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等规模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水稻种植保额标准提高,降低生产经营风险。2015年合肥市将依托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,积极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。今年以来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流转、林权、水面经营权、集体资产租赁等农村产权交易261宗,成交额8.69亿元,平均增值24.3%。合肥市与国有独资合肥国控担保公司合作,设立了3200万元融资担保基金,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府担保,通过中小企业担保资金推荐的企业贷款担保费较低可达0.8%,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。此外合肥市建立了融资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定期推荐制,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、科技含量高、竞争力强、信誉高、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优先予以推荐,公开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细则,开通项目申报网上备案平台。为了助推“三农”发展,合肥市创新开发了融资“六大模式”,分别为:权能抵押信贷模式、政银担模式、融资联盟共同基金模式、“政银企”模式、小额贷款保持保险模式、产业链互担模式。合肥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了《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推广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,助推“三农”发展。市财政出资3200万元与国控担保合作设立市级融资性农业担保基金,开发出政银担融资模式,合作银行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,服务于有担保抵押物的成熟型企业。合肥市创造性开发了融资联盟共同基金模式,参加该联盟的民生银行合肥分行按注入资金1:10比例放大确定贷款授信总额度,33家企业获得7130万元贷款。2015年政府财政出资6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基金,与合作银行共同承担相应的风险比例,开发“政银企”融资模式,申贷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缴纳贷款额10%的保持金,实行无抵押或弱抵押贷款。合肥在全省率先创新小额贷款保持保险,发挥财政、金融、保险协同创新作用,由政府设立风险防范基金,推广农业小额贷款保持保险,破解抵押担保难题。庐江县已发放农业小额保持保险贷款7000余万元。为满足经营主体个性化融资需求,合肥市金融部门、担保部门与龙头企业链接的上下游产业链展开合作,开发了产业链互担融资模式,由龙头企业出资担保,申贷企业、合作社、种养大户缴纳贷款额10%的共保基金形成资金池,担保机构资金池资金10倍放大。目前由该模式形成的徽商银行“正大助农贷”、邮储银行“华亿贷”共发放贷款近500万元。(信息来源:合肥日报)